在計算培養基營養配比的過程,常常有⌘一個誤區,那就是C源的問題,對於新手來說,任何含碳的有機物都可以作為碳源進行計算,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一般的培養基碳源都是以糖類作為碳源基礎,而蛋白質、胺基酸以及蛋白腖主要用來提供氮源。那麼為什麼蛋白腖裡面明明含有碳元素卻不能作為碳源來計算和使用呢?
首先我們知道,無論是⌘微生物培養或者動植物細胞組織培養,對於碳源或者氮源的吸收,都不是⌘單體吸收,沒有任何一種生物直接吸收碳單質或者氮氣等,這就需要各種營養以複合的化合物形式存在,氮源多以蛋白腖、胺基酸和蛋白質的形式存在,而蛋白質本身除了氮元素還包含碳元素,但是這裡面的碳元素已經以蛋白腖的分子形式複合成為氮源營養提供者。而碳源⌘多以各種單糖、多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形式來提供。
另外在⌘培養基被消耗分解最終被生物體吸收的過程,蛋白腖、胺基酸提供的氮源經分解後在生物體內再次合成胺基酸和蛋白質,可以說,氮源的分解過程就是為了穿透細胞壁而被吸收的過程,消化的蛋白質在體內再次合成蛋白質。這和中⌘醫所說的吃啥補啥一個道理。而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吸收後再次在體內合成脂肪等碳源,為生物提供和儲備能量。
我們常見的主要有糖類、油脂、有機酸、正烷烴等.工業上常用的糖類主要包括:葡萄糖、糖蜜(製糖生產時的結晶母液)、澱粉等;而常見的氮源一般是蛋白質、胺基酸、蛋白腖等。